云美集 > 诗句 > 正文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杨炯名句赏析)

2024-01-29 13:46 来源:云美集 点击:

从军行杨炯诗词赏析(从军行杨炯名句赏析)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image.png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在唐朝的上升期里,国运特别激荡着诗人的心,使他们在无休无止的外患面前特别有投笔从戎的勇气,以这样的心态写成的诗,其中就有这首杨炯的《从军行》。

背景:

杨炯是华阴县人,11岁时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杨炯从小自视甚高,对人态度傲慢,做过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后在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后又任盈川县令,卒于任所。后人称其为杨盈川,有文集《杨盈川集》。

特别注明,杨炯一生都在内地担任文职,并未参军,甚至连边塞可能都没有去过。因此,这首《从军行》作为军旅体裁的名篇,能够出自杨炯之手,充分证明诗人的艺术才华和想象力。可见,有的时候好的艺术并不来自生活,而是来自渴望,甚至是幻想。

相关知识点:

本诗题为“从军行”,原本并非诗题,而是一个乐府曲调的名词。西汉武帝时,皇帝喜爱音乐歌曲,建置了一个中央音乐院,名为“乐府”。他聚集天下著名音乐家和诗人,收集全国各地民歌,制定许多新的歌曲,颁布天下,供公私演奏。这种歌曲叫做“乐府歌曲”。配合这种歌曲的唱词,名为“乐府歌辞”,或称“乐府诗”。形式上,有五言的,有七言的,也有三、五、七言混合的。从作用上讲,它们是给伶人歌伎演唱的。

诗与乐府诗的区别,不在于形式,恰恰在于能唱不能唱,或谱曲不谱曲。

注意:汉代以前,所谓“诗”,就是能唱的曲词。《诗经》305首全部可以唱。至秦汉时期,曲谱遗失,这个“诗”逐渐成为文学名词。东汉,谱曲歌唱的称为“乐府歌辞”,《诗经》式的四言诗,称为“诗”。

《从军行》是汉魏流传下来的乐府歌曲。汉魏诗人作“从军行”,是乐府歌辞。但到了唐代,《从军行》古曲已不复存在。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作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其实是不能歌唱的。因此,这个试题并不表示曲调,而只是表明诗的内容。

再说说律诗的韵脚。

五、七言八句的律诗,一共四个韵脚,在第二、四、六、八句尾。如之前说过的《野望》,“依”、“晖”、“归”、“薇”。“依”是第一个韵,成为“起韵”。起韵一定,以后就得跟着用同韵的字。

律诗一般都用平声韵。这就意味着每首律诗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字。而第一、三、五、七句的末尾必须为仄声字。如《野望》中“东皋薄暮望”,其中“望”字为仄声,不必协韵,故这首诗的起韵是第二句的“依”字。

需要注意的是,律诗第一句末尾也可以用平声字。如杨炯这首《从军行》。

赏析:

通过阅读首联和尾联,我们即可了解杨炯《从军行》的内容。

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思是边境上有敌人来犯,警报已经传递到长安,令我心中起伏不平。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则写道:我宁可做一个小军官,也比做一个书生有用些。(周武王的兵制,以百人为一队,队长称“百夫长”。后世就用来表示下级军官。)

颔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在写领了兵符,辞别京城,率领骁勇的骑兵去围攻敌人的巢穴。牙璋是皇帝调发军队用的符牌。凤阙指京城。汉朝时,卫青远征匈奴,直捣龙城。这龙城是匈奴首领所在的地方,也是主力军所在的地方。唐人常用龙城指代敌人的巢穴。

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是形容在西域与敌人战斗的情景。围困了敌人之后,便发动歼灭战,其时大雪纷飞,使军旗上的彩画都凋残了,大风在四面八方杂着鼓声呼啸着。这时,正是百夫长为国效命的时候,一个书生能比得上他吗?

注意,颔联、颈联只是修饰部分,对诗意并无作用。

此时的主题思想也有争议。一则说法是杨炯作诗以发泄牢骚,表达他对朝廷重武轻文的不满;另一则说法是作者看到敌人逼近京城,想要为国效命,建功立业。但无论是哪一种,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杨炯一生从未去过边塞,也未有从军经历,他的豪迈更多地是一种对战争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