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美集 > 杂谈 > 正文

​詹丽华与她热爱的北路梆子事业一路走来,砥砺前行

2024-09-14 02:00 来源:云美集 点击:

詹丽华与她热爱的北路梆子事业一路走来,砥砺前行

那是在2005年10月,珠海。首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演出中,来自山西忻州的詹丽华的拿手戏二人台《叔嫂情》正进行到一个关键环节,她这位多情的“嫂子”要将一张亲手剪成的鸳鸯图贴到窗上。每当这时,灯光随之而来,为表现这位女性努力冲破封建藩篱而寻求婚姻自由的精神而在这张鸳鸯图上做一个明亮的灯光特写。而偏偏大赛的舞台上灯光出了故障,把一个关键情节淹没于黑暗中。

那么,这鸳鸯图贴不贴呢?这唱段停顿不停顿呢?

如果只是为了评委打分,演员会立刻停唱停工,静候灯光恢复。见人心的关键瞬间,詹丽华用有增无减的激越唱腔把淹没她的黑暗反淹没掉了,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倏然灯亮,全场观众和评委们惊异地发现,那张富有象征意义的深情的鸳鸯图竟然“按时”准确无误地在窗上贴着…………

话到此处,有身边的年轻演员无言地捋起詹老师的两条裤腿,作者看到她一膝之上血迹殷红,一膝之上伤疤才愈。在演出《血手印》时,为表现女主人公王桂英救夫殉情奔走于风雪山路的坎坷,演员要做仆倒在地的技巧动作,其深浅尺度,全在演员把握;詹丽华一路激情,每演至此,为了把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给观众,一次次在这个技巧关上付出“流血’的代价。2004年8月,在第二届中国戏曲红梅奖大赛中,詹丽华带着《血手印》荣获金奖,评委们不无心疼地指着她说:“这是一枝带血的红梅……”

詹丽华从戏校毕业,在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当职业演员,她和伙伴们演遍忻州14县市区及其他各地,每场每次,她都被观众的喝彩和领导的赞扬所簇拥,而她的目光却常常透过鲜花与掌声投到远方……

当听说她要在邻近的城镇演出,那些放下繁忙而沉重的农活骑自行车赶几十里夜路来看她的戏的农民;那些扭着小脚坐着手扶拖拉机来看她的戏的农村老太太;那些为她的戏落泪并且改变了生活态度、甚至对人生发生过扭转作用的农村姑娘………他们,多么需要她!她多么希望能到他们中间天天唱戏,夜夜表演!想起他们,想起恩师贾桂林、李万林等前辈为民唱戏的戏德艺风,詹丽华心里藏着一个大不安。有它在,所有的赞扬和奖励,都使她心里格外“不安分”。

自前一轮全面的体制改革到今天的文化产业化改革,都是要让艺术团体自己找饭吃,而经济金字塔倒立在城市,最好的唱戏者与最想看戏的人之间隔着一堵体制之墙。坚墙硬壁之下,詹丽华于2007年3月脱离官办剧团,自己成立了民营“忻州市振兴北路梆子实验剧团”。年轻的詹丽华挥动自己打造的工具,问鼎理想大殿,推广北路梆子,服务老百姓。坚墙硬壁之下,她在“实验”,她在“振兴”,哪怕压力无边。

2008年5月,詹丽华按计划在忻州市静乐县的静游村演出,同时想起邻县岢岚早已期盼着她的几个乡村。这是两个有名的贫困县,这里的乡村人因贫困而长年看不到文艺演出。她为了满足乡亲们,在数日之中每天开车连夜往返100多公里,为两头的乡亲们来个两不误。一天两台戏连同化妆、卸妆的时间整整10小时,加上往返路途的时间,詹丽华睡下之后常常是瘫软不起。

2009年6月,原平市同川,热浪滚滚的暑气中,詹丽华剧团的《金水桥》正在火热上演。乡村剧场,哪有抵挡酷暑的条件。当主演詹丽华挥汗如雨演到高潮时,台下也起了高潮,不知谁发起,台下形成一条传递物品的梯队,凉水盆、毛巾、西瓜、雪糕………陆续传送到舞台上。锣鼓敲响溥沱河畔乡村之梦,乡村的暑热,变成了另外一种温度。

这便是詹丽华带团北进闯朔州的背景。相对于忻州,朔州这块塞外之地更需要戏剧和北路梆子,更多容纳文化艺术的空间。

2008年元宵节,詹丽华的剧团来到朔州市的怀仁县某村演出。在约定的时间里,风云突变,积雪盈尺,剧场前面只坐了两个观众。但是,这两位观众万没想到,开演时间一到,台上的锣鼓震天动地地响起,全副演员粉墨登场,全套《金水桥》一句不落,一演到底。两张观众嘴,传遍全怀仁。

在珠海的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大赛的组委会没有看到上述晋北故事。但他们却在一霎时的黑暗中洞彻了一个演员为观众而生的一颗通明透亮的心。詹丽华在此次大赛中荣获第一名,同时获评全国唯﹣一位“观众最喜爱的女演员”奖。

第一,唯一;为观众,为戏剧。

“我是个不安分的人………”她对朔州部长多次提到的这句富有张扬色彩的话,却又是多么含蓄,多么内敛……

一枝梅须浇多少水

称詹丽华为“一枝梅”,不是本文的功劳。2002年,詹丽华走上著名的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直走到年终总擂主决赛,获第二名,戏迷称为“副总擂主…………”

“打擂”回家,詹丽华收到许多戏迷来信,其中一封晋中来信在末尾意犹未尽地附有五言诗一首

花丽不争艳,

含笑盖群芳。

北路一枝梅,

荧屏亦闻香。

原来,早有“梅”诗在我前。詹丽华性格近“梅”、风格如“梅”,目标要夺“梅”。后日梅花,其色早红。两年后的2004年,她荣获第二届中国戏曲演唱“红梅大赛”金奖。这期间,她偶然看到一份老年杂志,上面刊载有省委党校赵林森先生的文章《“小电灯”又亮了》,由詹丽华的演出欣慰地盛赞北路梆子传承有人……

詹丽华读小学时经常是学校扩音喇叭里的演播者,她能说能唱,名播全校。9岁那年,她的拉ニ胡的哥哥报考省戏校,她陪行到校。在哥哥考场外,她随心所欲地唱了一曲“手拿碟儿敲起来…”考官老师们闻声而出,惊异地盘问起了这个天资聪颖的小女孩。从此,人生第一个偶然拉动了她一生的必然﹣﹣她被破格录取,她的哥哥倒成了随行人。

自17岁时以学生身份参加山西省第三届戏曲教学剧目汇演,拿到表演二等奖起,直至此次一举“夺梅”的25年艺术生涯中,詹丽华的身影频频闪现在戏剧领奖台,其中仅国家级大奖就有五次之多。

获奖,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意味着什么?

首先,显然是他的汗水。在詹丽华,还要加上她的血水和泪水。

忻州师院附中初中续航宇写了一篇题曰《母亲……很陌生》的作文,记述的是乃母詹丽华戏剧人生辛勤匆急,他常年很少与母亲相处,他很孤独……詹丽华讲到这里,双手拍着两腿,脸上双泪滂沱………母子亲情撼动人心,詹丽华也曾动摇,她对儿子说:“妈妈不唱戏去了,陪你,补偿你………”

没想到,年方15岁的儿子说:“妈妈,你怎么能补偿得了我的过去呢?我和爸爸知道你是个戏痴,你是个戏疯子…………你想补偿,只能是继续唱戏,更好地唱戏!

为了把北路梆子推出雁门关,詹丽华带着对北路梆子发扬光大来到朔州。

2009年春天的一个日子,朔州市南榆林乡粮地村。詹丽华在此演出,偶遇来此调研的朔州市委宣传部长

“你早已是红遍三晋的名演员了,怎么想到来塞外乡下演出?"

“忻州是文化之乡,又是北路梆子的发祥之地,你把它拉到塞上朔州,有什么感想?"

“你今后还有什么打算?”

詹丽华一﹣作答。她反复表白的一句心里话是:“我是个不安分的演员…”

她反复表白的另一句心里话是:“我为的是北路梆子的发展…….”

这两句话牵连着她许多的故事和许多的梦想。

朔州是个以战争历史为文化核心之地,朔州又是一个成立于改革开放时代的年轻城市。朔州与詹丽华的故乡忻州相比,其文化底蕴与传承能力,其文化事业的形成与推进,均有相当大的差异。她以艺术家的审视方法,发现这座古老而又新型的城市,在转型跨越和谐发展的历史新进程中爆发出巨大的张力,这张力表现为对包括艺术在内的各个领域的吸纳力。詹丽华作出判断:朔州的快速发展正在对文化事业发出强烈呼唤,朔州人民对以戏剧为主的文化生活的强烈呼唤。

北路梆子不是"忻州梆子”,朔州,也需要北路梆子!

"门”终于敞开了。但门里的载体,只是一家市级歌舞团。歌舞团也能唱传统大戏么?这有趣的挑战,恰好适合“不安分”的詹丽华。她当即回绝了同时到来的两个条件优厚的加盟邀请﹣山西省戏曲学校教师和内蒙古某省级剧团的头牌演员。朔州人看出这位年轻的女人真的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真的是为了北路梆子的前途,他们给她设计了以歌舞团为基地开发北路梆子事业的特别蓝图。

一位惯演传统戏的演员和一群年轻人开始了,开始排演一部以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为原型的大型革命现代北路梆子戏《侨女李林》。

接下来的困难,艺术的、人员的、乐队的………不说也清楚。

拿手武器倒是有一件,就看如何用。詹丽华首先用起来

—﹣那就是李林精神!

李林当年要求参加前线抗日,被人以其女性原因而再三拒绝,她再四争取,最终如愿以偿奔赴晋绥敌后创建游击队,打成驰名晋绥的抗日英雄;詹丽华寻求著名戏剧导演韩剑英执导本剧,韩以其歌舞团演戏曲乃天下所无而再三拒绝,她十多次“围追堵截”,最终如愿以偿在韩先生的执导下演成精品大戏。

“学李林,颂李林,用李林精神唱李林。”李林演成功了,詹丽华演成功了,北路梆子演成功了。朔州影剧院的汇报演出观众席上热议纷纷

“女英雄演上北路梆子戏台——两沾光。”

“三十年前从电影里看过贾桂林,如今在家门口看上了詹丽华……”

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正逢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大庆之年,朔州送上的参评剧目《侨女李林》是唯一一部具有这一庆祝意义的作品。

再看民间的一面

省城汇报演出那天,太原的一位詹丽华戏迷闻讯后连忙改签了早已买到的赴京机票。他在电视上和影碟中多少次看过詹丽华,难得有缘一遇她的现场演出,他刻意多留一晚。次日晨,疲惫不堪的詹丽华被人叫醒,她的门口排着一条长队,他们都是听到了詹丽华的演出消息,特地从各地专程赶来太原看戏的。头天晚上已经看过了她的戏,次日早晨还要当面辞别,才算过意。有人指着其中十几个大汉说,他们都是身处各地的内蒙乌海人,一夜之间齐集太原的…

山西的盛况未息,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台上的掌声继之响起﹣2011年6月10日,在成都颁奖会上,朔州市歌舞团北路梆子演员詹丽华以现代戏《侨女李林》荣获本届“梅花奖”第五名。在多为省级、国家级的戏剧团体之中,在35台获奖剧目中,詹丽华和朔州市把优异成绩绑定于一桩全国特例。朔州的一位作者闻听后,欣喜作七绝一首:

侨女英魂代代雄,

时贤齐集力推功。

三年种树春光好,

塞外梅花一旦红。

灿烂的鲜花,热烈的掌声,长长的红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