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美集 > 杂谈 > 正文

​皇帝陵墓定陵的发掘堪称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而且跟郭沫若有关

2024-10-18 18:01 来源:云美集 点击:

皇帝陵墓定陵的发掘堪称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而且跟郭沫若有关

定陵是我国首座正式发掘的皇帝陵墓 ,也是我国考古史上一大悲剧 ,这个惨痛的教训居然跟郭沫若有关!

为什么会说定陵是考古史上的悲剧?因为发掘结果实在是太令人心痛和窒息!

20世纪50年代,祖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议开挖明十三陵 ,建一座博物馆,推进对明代历史的研究 。

可是紧接着1956年 发生的 “定陵事件”,却让所有考古专家和历史学者痛心不已,让历史珍贵文物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座陵墓的发掘被称之为中国考古界的耻辱,整个历史学界的教训。那么,那一年的“明定陵”发掘事件 到底发生了什么?

虽然有了挖掘明十三陵的想法,可是当时祖国的考古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各种文物保护措施及方法不完善 。

@朵儿聊趣史所以以文化部文化局局长为主的大多数考古文学家,都坚决反对对皇陵进行开发和挖掘。

本以为这件事可能就此结束了,谁曾想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就有这么几个“特殊”的人出现了。

1956年,以历史学家吴晗、郭沫若等人为主的历史学家,最终不顾文化局局长的反对,执意对皇陵进行了挖掘。

一开始他们把目标放在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上,据说因为长陵里陪葬有完整的永乐大典 。

但是无奈长陵太大 , 一直找不到入口 。

后来考古勘探队又把目标转移到了朱高炽的献陵上,谁知在陵区里转了三天,一点儿线索。

考古队最后把目标转向了万历皇帝的定陵 。

@朵儿聊趣史为啥呢 ?因为定陵还保存有地面建筑 , 位置大致可以确定。

就这样兜兜转转定陵成为此次考古的对象,而且定陵也确实是自己留下了线索。

因为很快考古人员就发现了写着 “ 隧道 石”的条石和表明地宫金刚墙位置的石碑,基本上就是两块指路石带着考古队往地宫走 。

为什么别的陵墓都找不到一点点的线索,而定陵却把线索明晃晃地留下来,不怕被盗了吗 ?

其实,这是因为万历皇帝22岁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历时六年,耗费八百万两白银,于他28岁的时候完成 。

但是万历皇帝57岁才驾崩,陵墓闲置长达30年。所以地宫修完之后,为了更好地保护,只能先封存起来。

但是,万一时间长了,皇帝下葬的时候找不到地宫咋办?

于是负责修建地宫的官员就留下了刻有文字的石头,方便日后快速找到地宫 ,顺利安葬万历皇帝。

估计谁也没有想到这些石头竟然在后来的考古当中帮了大忙。

@朵儿聊趣史在指路石的帮助下,考古队顺利打开地宫的大门,找到了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

地宫当中共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 。 除了金银玉器,最珍贵的还有600多件服饰布料,囊括了明代最高超的丝织技术和明代的服饰礼仪制度 。

其中最珍贵的有两件,一件是孝 靖 皇后的罗地撒线绣 百 子衣 , 上面刺绣了100个神态各异的童子,象征着多福多寿多子孙。

此外,还用金线绣了九条姿态各异的蛟龙,象征着皇室的崇高地位 。

另一件是万历皇帝的 缂(音克)丝十二章衮服 龙袍,这是皇帝在举行祭天祭祖等重大典礼时穿着的最高等级礼服 。

缂丝这是一种极具艺术性的丝织工艺 ,历来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 。

而十二章纹则是日月星辰山龙 火 等12个图案,各有不同的寓意,是皇帝专属纹饰 。

@朵儿聊趣史万历皇帝的衮服是目前出土文物当中最早带有12章纹的实物,也是目前唯一一件完好的缂丝衮服。

但是,由于定陵发掘的时候,我国文物保护技术还比较落后,专业人才匮乏,所以导致这些丝织品在清理的时候出现了非常无知的失误。

考古人员因为经验不足,将一种软化剂涂在开始腐朽的丝织物上,结果导致丝织物变黑变硬。

又因为文物保存条件简陋,这些丝织品很多都毁坏了,实在是可惜 。

当时定陵地宫当中还出土有纸质文物,也因为缺乏保护手段迅速氧化成了碎片。

一些特别珍贵的字画和丝绸,在出土后经过和空气的接触,就在人们的面前化作了粉末,别说抢救,就连给人反应的机会都没有。这 实在是令人十分 心痛。

当时我国考古技术条件的落后,以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挖掘的文物得不到最好的保护,大多珍贵的文物还来不及问世就已经消失殆尽。

可是悲剧仍然在继续。定陵地宫开启几年之后 ,由于当时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很多在众多历史学家艰难努力下,幸运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物在后续阶段里,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

@朵儿聊趣史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画像 , 资料,照片等被人拖到地面广场上焚毁 ,一代帝后竟然落得如此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

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人随意地丢在院子里无人问津、无人管理,万历的棺材板被无知、不知所谓的村民们,劈了 当柴火烧。

地宫当中三具帝后棺椁,因为本身用的是名贵的金丝楠木制成,质地坚固,虽然历经几百年依然可以看出原貌,是当之无愧的珍贵文物,就被损毁在大火之中,实在是令人气愤又痛心不已。

现在定陵地宫当中展示的都是复制品,原件都被损坏。如此惨剧实在是让人愤怒 。

庆幸的是定陵发掘之后,我国下令停止了明十三陵的所有考古发掘 , 也禁止此后主动挖掘陵墓 ,只能展开抢救性和保护性的发掘 。

尽管定陵在发掘过程当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文物的损失,也是考古的悲剧。

但是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定陵地宫也让我们了解了明代皇陵规制 ,对以后的考古和保护都有重要意义 。

而且经过文物部门多年的努力,现在在定陵原址上修建了定陵博物馆成为人们参观学习的圣地,大家有机会也可以去看一看 。

第一次挖掘陵墓处理保存官场文物,由于经验不足出现失物损坏,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不能追查某一个人的罪 责。

如果说历史是我们了解过往的真实有效的途径,那么考古发现就是证明历史真相的唯一途径。

“历史与字里行间都浸透了血泪,考古则在行走中风雨兼程。”

考古对于我们而言,依旧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任务,一不小心或是一个判断失误都有可能给考古工作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可以说,在当时这样的考古发现,不止令在场的工作人员和历史学家们叹为观止,而且在世界考古史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朵儿聊趣史这些文物的发现出土,意味着中国对历史朝代的研究也会前进一大步 , 对于更好地了解明朝万历年间发生的各种历史事件,都会得到一个有力的佐证。

同时也为我们解惑一些未知的明朝历史,由此可见,这批文物的发现对历史研究更是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果当时进行挖掘开发的是一支成熟的考古队,他们拥有着良好的考古设施,那么众多的文物可能会得到很好的保护吧!

之后一系列的历史悲剧也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这件事发生之后,国家再也不对陵墓进行主动的开发和挖掘,考古工作者们也更对的是在对文物进行保护、抢救。

这些都是明定陵开发、挖掘失败后人们得到的失败经验。

这次失败的考古历史也被后来的人们讽刺地称之为中国考古界上的耻辱。

考古发掘是国家了解古代朝代历史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我们要遵循研究为辅保护为主的目的和宗旨进行。

不能因为考古拥有极大的价值,就肆无忌惮的、随意地开发古代陵墓。

真正的考古研究不是靠开掘陵墓等来彰显自己的考古价值和考古“业绩”的,考古是要尊重文物和保护文物的。

@朵儿聊趣史对于真正热爱考古事业的历史研究人员来说,历史文物就是考古事业的命脉所在,如何更好地保护它们就是考古学存在的意义所在 。

在明皇陵发掘事件之后,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也是当年参与定陵考古勘察的的王仲殊说过这样一段话:

“ 君 王陵绝对不能再随意的开发挖掘。 必须定下规矩, 坚决不再动 君 王陵。”

也是这件事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考古界留下了一个不变的规定:不再主动挖掘 君 王陵墓。

今天再次回忆起这段历史,我们对于那些还来不及问世就已经化作粉末消失殆尽的奇珍异宝,还是感到痛心和惋惜。

但是,历史不会重来。只希望这个考古历史上最失败的教训能够以这样最残酷的方式警醒世人,为 祖国 乃至世界的整个考古界都敲响警钟。

在此,我们都希望这样的历史悲剧再也不要上演。

@朵儿聊趣史,与你分享历史与和故事,一起共度美好闲暇时光。#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