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美集 > 杂谈 > 正文

​晋武帝司马炎的精彩人生

2024-08-25 18:09 来源:云美集 点击:

晋武帝司马炎的精彩人生

@真知新坐标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266年~290年在位),晋宣帝司马懿之孙,晋文帝司马昭嫡长子,晋元帝司马睿的嗣父(堂伯),母为文明皇后王元姬。

司马炎出身河内司马氏。初以门荫入仕,封北平亭侯。后迎立魏元帝曹奂,授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拜抚军大将军、晋国世子。

咸熙二年(265),拜相国,袭封晋王。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治, 颁行户调式,促进人口增殖,使得经济社会呈现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咸宁五年(279),发动“晋灭吴之战”,实现全国统一。此后,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太熙元年(290年5月16日),司马炎病逝,时年五十五岁,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安葬于峻阳陵。

那么今天小编就来说说,中国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的精彩人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晋武帝司马炎的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司马炎为曹魏权臣司马昭的长子,在曹魏嘉平年间封北平亭侯,历任给事中、奉车都尉、中垒将军,加散骑常侍,累迁中护军、假节。后来在东武阳县迎接常道乡公曹奂入继帝位,遂迁中抚军,进封新昌乡侯。

司马炎站着时头发拖到地上,手臂垂下时超过膝盖。但他的弟弟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性孝友,多材艺,清和平允”,名声高过司马炎,因此司马昭意让司马攸继承王位。司马炎询问裴秀“人有相否”,裴秀见到司马炎的异相,就归心于他。羊琇也帮司马炎出谋划策,观察时政得失,都让司马炎预先记住,以备司马昭询问。后来司马昭正式提出立储问题时,山涛、贾充、何曾、裴秀都反对立司马攸,主张立司马炎。于是在咸熙元年(264年)十月丙午立司马炎为世子。

咸熙二年(265年)五月,魏元帝曹奂加司马昭殊礼,进王妃为后,世子为太子,由此司马炎也成为晋王太子。同年八月,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继承父亲的相国职位和晋王爵位。

即位为帝

曹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改咸熙二年为泰始元年。

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立妃杨艳为皇后。泰始三年(267年),立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

泰始四年(268年),司马炎的母亲皇太后王元姬去世,葬于崇阳陵;九月,青、徐、兖、豫四州发生大水,伊洛满出河面,打开粮仓赈济灾民。

泰始六年(270年),立寿安亭侯为南宫王;立皇子司马柬为汝南王;吴夏口督、前将军孙秀带领他的部队投降,担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会稽公。

泰始九年(273年),立皇子司马祗为东海王。泰始十年(274年),吴国威北将军严聪、扬威将军严整、偏将军朱买投降;同年,凿开陕南山,决了黄河,使黄河往东注入洛水,以使漕运通运。

咸宁元年(275年),追尊宣帝司马懿庙号为高祖,景帝司马师为世宗,文帝司马昭为太祖;发生瘟疫,洛阳人口死亡大半。

咸宁二年(276年),立杨芷(杨艳堂妹)为皇后;吴将邵凯、夏祥带领七千余人投降。

统一全国

咸宁三年(277年),将扶风王司马亮改封为汝南王,东莞王司马伷改封为琅邪王,汝阴王司马骏改封为扶风王,琅邪王司马伦改封为赵王,渤海王司马辅改封为太原王,太原王司马颙改封为河间王,北海王司马陵改封为任城王,陈王司马斌改封为西河王,汝南王司马柬改封为南阳王,济南王司马耽改封为中山王,河间王司马威改封为章武王;立皇子司马玮为始平王,司马允为濮阳王,司马该为新都王,司马遐为清河王,钜平侯羊祜为南城侯;发生大风将树拔起的事件,天气突然变得寒冷,五个郡国降霜,伤害到了谷物。

咸宁四年(278年),阴平、广武连续发生多次地震;太医司马程据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为由禁止雉头裘传播,并在殿前烧毁了它;吴国昭武将军刘翻、厉武将军祖始投降。

咸宁五年(279年)与太康元年(280年),晋派大军伐吴,东吴灭亡,从此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太康元年(280年),河东、高平、三河、魏郡、弘农等不少地方下起了冰雹,伤害到了庄稼,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二年(281年),淮南、丹阳地震;东夷五国内附;郡国十六下了冰雹,大风拔树,破坏了百姓的房子。江夏、泰山发生洪水,流亡的人口有三百余家;上党又遇到了暴风冰雹;有彗星出现在张和轩辕附近。

太康三年(282年),安北将军严询在昌黎打败鲜卑慕容廆,杀伤数万人。太康四年(283年),多王去世,发生日蚀,衮州、河南及荆州、扬州发大水,牂柯獠两千多个村落归属内地。太康十年(289年),慕容廆投降晋朝。

司马炎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司马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晚年去世

灭吴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他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使得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然而,在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太熙元年(290年),司马炎病重,没有将国家大事托付给重臣,开国功臣都已去世,朝臣惶恐不安,无计可施。而国丈杨骏(杨芷之父)排斥公卿大臣,亲自在司马炎左右伺候,并趁机随意撤换公卿,提拔自己的心腹。司马炎病情稍有好转,见杨骏所用之人不当,就严肃地对杨骏说:“怎么能这样做呢!”于是给中书下诏,召汝南王司马亮与杨骏共同辅助王室。杨骏恐怕失去权柄与宠信,从中书那里借来诏书看,并把诏书藏起来。中书监华廙恐惧,亲自找杨骏要诏书,杨骏不给。

过了两天,司马炎病危,杨芷奏请让杨骏辅政,司马炎点了点头。于是杨皇后便召华廙与中书令何劭,口头传达司马炎的旨意,让他们作遗诏。遗诏写成后,杨芷与华廙、何劭共同呈给司马炎,司马炎看了以后不说话,于两天后驾崩,享年55岁,葬于峻阳陵。

如何客观的评价晋武帝司马炎?

在中华大地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个历史的规律,不过,华夏神州经过乱世后,总有一个新的朝代会终结混乱的局面,而终结混乱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是实力超群的人中龙凤,各维度能力超群。

比如头一次统一中国的秦始皇、结束长达将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的隋文帝杨坚、甚至统一中国北方的前秦苻坚、北魏拓跋珪、驱除蒙古开创大明的朱元璋等。但是,三国乱世之后的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似乎普遍没有特别好的评价,这是为什么?

1、攻灭东吴的转折点

其实,司马炎相比与其他开国皇帝,他更像一个普通人,对于他的评价,褒贬共存。比如,在司马炎执政前期,他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史称“太康之治”,不过在公元280年,攻灭东吴后,突然变得骄奢淫逸、懒惰怠政、腐化奢侈。

2、终结三国乱世的含金量不高

我们回顾一下三国历史,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而该政权是在司马昭把持朝政的时候攻灭的。然后司马炎的篡魏时,他的前辈司马懿、司马昭已为他铺好了所有的道路。至于吞并东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当时的东吴政权国君孙皓的昏庸,而东吴并非像东晋、南宋这样的相对稳定的政权。

3、实施分封制,让历史开倒车

司马炎在位时,没有吸取西汉“吴楚七国之乱”的教训,仍然分封诸王,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对中央集权不利。被分封的诸王,直接导致了断送西晋王朝前途的“八王之乱”。这场长达16年的内乱,致使国家陷入衰败,而这样的结果,和司马炎分封的做法有着莫大的关系。

4、西晋王朝只维持了仅数十年就分崩瓦解

相比于其他大一统朝代,司马炎所开创的西晋,只让人民得到了仅仅几十年的和平生活,随后陷入“五胡入华、南北朝”的乱世,而这是司马炎的头等污点。

因此,司马炎并没能像秦始皇、刘邦、刘秀、朱元璋、李渊那样得到历史的高度评价。司马炎与其他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横向对比,其执政能力是个反面教材。而若是纵向对比中华所有帝王,那司马炎的执政水平,还算中上。

相关话题:为何“曹丕篡汉”没留下污名,而“司马篡魏”却难以被原谅?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近两千年。朝代更迭也一直未曾停止。这些改朝换代,多以"汤武革命"为模板,通过战争推翻前代。上古时期美好的"禅让制",在往后则并非主流。

不过有趣的是,利用禅让制称帝的人不多,但他们闹出的事却不少。所处时代十分相近的曹丕和司马炎,便是同为受禅称帝,但一个被称作"代汉",一个被指责是"篡魏",声名相差甚远。

1、曹丕受禅的前因后果

曹丕的受禅,与其说是他本人称帝,倒不如说是曹操和曹丕的共同胜利。"挟天子以令诸侯",早就是曹操妇孺皆知的形象。他也确有实力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但由于早年许下的绝不夺位的诺言、其他割据势力的威胁,以及部分汉朝臣子的反对,曹操最终只做了加九锡的"无冕之王"。

而作为曹操的继承人,曹丕继承了曹操的政治资本,同样拥有夺位的硬实力。事实上,他在曹操死后就开始了逼迫汉献帝禅位的行动。且曹丕做得比曹操更好的是,他努力地拉拢所能拉拢的一切势力。

在曹魏内部,曹丕首先以长子的身份获得了传统儒学势力的支持。毛玠、崔琰等人,要么以古代立幼之祸规劝曹操,要么向曹操反复夸耀曹丕。而在曹丕意欲代汉后,这些传统儒生又转向宣扬曹丕代汉的"天命",为曹丕摆脱篡位骂名献出了重要力量。

其次,曹丕对曹操的众多旧部都进行了拉拢。贾诩、荀攸、荀彧这些曹操的心腹,都是曹丕的座上宾。贾诩后来甚至直接站位曹丕,劝谏曹操定曹丕为太子。

同时,曹丕还非常重视对曹魏军事力量的控制。当年与曹操一同打天下的姻亲夏侯氏,作为曹魏军事的核心,亦是曹丕的支持者。夏侯渊的两个儿子夏侯和、夏侯尚,与曹丕关系之亲密甚至到了"布衣之交"的地步。

至于对原本忠于汉室的朝臣,曹丕也采取了诸多手段以拉拢。代表传统世家门阀的华歆、王朗等,就被曹丕分别许以了司徒、司空的高位。汉室的尚书陈矫、陈群,亦被曹丕拉拢,后成为曹魏的尚书。

可以说,在汉献帝没掌握过一天实权,汉室倾覆已无可扭转的大局下,曹丕受禅是实力足够,"民心所向"。且他在真正接受禅位之前,已在朝中上演了三次汉献帝想禅位但曹丕婉言拒绝的戏码。这让经由曹丕之手完成的东汉至曹魏的更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平稳,也为曹丕在代汉之后的统治创造了有利条件。

2、司马炎受禅的前因后果

反观司马炎。他接受曹奂禅位虽也是实力撑腰,但他的受禅基础远不如四十多年前的曹丕。

司马炎的政治资本,即是骂名不断的司马氏的资本。从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起,司马氏就因为狼子野心而被指摘。到了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这一代,"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是传得比"挟天子以令诸侯"都要广。这使得无论司马氏怎样引导乃至美化,他们篡权的事实都无法被淡忘。

同时,司马炎的个人能力也不如曹丕。在拉拢人心一事上,司马炎只能算是差强人意。在更能影响民意的为政方面,司马炎还犯下了民众难以原谅的严重错误。

3、司马炎与曹丕的为政及声名的差别

就禅位一事而言,司马炎和曹丕其实有着太多的相似。两人成为继承者的经历甚至都如出一辙。但在受禅为帝后,司马炎和曹丕却走上了昏君和明君两条全然不同的道路。

前面我们提到,曹丕获得了汉廷和曹魏一众肱骨的支持。而在称帝后,曹丕又实行了九品官人法,笼络天下流散士人,打击外戚和宦官。尤其是禁止后宫和宦官专政,让曹魏一改汉代百年弊病,对后世意义重大。

同时,曹丕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直接让利于民。此举结合曹丕重视人才而推行九品官人法,让田间农人和屋中士人都对他赞誉颇高。于是相比于先前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汉献帝,曹丕无疑成为了短期内风头无两的受人爱戴的君主。

但司马炎,虽在受禅前期还能做到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推行了一些利国利民的策略。但在剿灭东吴,彻底统一天下后,他开始直线驶入昏君的"车道",奢侈无度,昏庸至极。往后使得中原生灵涂炭的五胡乱华,更是在他的统治中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因而即便只看司马炎和曹丕的政绩,我们就能很清楚地做出判断:曹丕受人爱戴,而司马炎遭人记恨。是故即便他们都是受禅称帝,但司马氏出身的司马炎终究是"篡魏",而曹丕则是顺应天命的"代汉"。

晋武帝司马炎的父亲是谁?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宣帝司马懿与张春华的次子,司马师的弟弟,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早年随父抗蜀,多有战功。景初二年,封新城乡侯。正始初,迁洛阳典农中郎将。曹髦时,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揽国政,走向代魏之路。甘露五年,魏帝曹髦死后,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分兵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伐蜀,灭之。封晋公。咸熙元年三月丁丑加为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病死,数个月后,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青年时期追随其父司马懿西拒蜀汉,东御孙吴,北伐辽东。长期的戎马生涯,造就了他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干。执政后,政绩卓著,甚得民心。

公元280年,三国归晋,结束了“鼎峙数世,干戈日寻,流血百载”(《汉晋春秋辑本》卷一)的分裂局面。司马昭为统一全国作出重大贡献。他是三国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与曹操相媲美,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封建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司马昭被世人视为篡夺皇位的奸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了人们描绘一切野心家、阴谋家的口头禅。这种评价似乎是对儒家纲常伦理、君臣名分不可颠倒观念的完全肯定,是极不公允的,因此很有必要来澄清事实,重新评价司马昭这个历史人物。

晋武帝司马炎的母亲是谁?

王元姬是历史上著名的司马昭的妻子,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母亲,当时著名的贤后文明皇后。

王元姬出身当时著名的贵族之家王氏家族,这个家族从王元姬的祖父王朗开始,便开始成为门阀士族,王朗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她的父亲王肃也是曹魏的大将军,封为兰陵侯。王肃这个人非常有眼光,正是他看到司马昭很有潜力,日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就把自己心爱的女儿王元姬嫁给他,事实证明王肃是正确的。王元姬的几个兄弟也非常有名,后来与石崇斗富的王恺便是她的兄弟。

王元姬从小就知书达理,遵守妇道,祖父王朗非常喜欢她,曾可惜王元姬不是个男孩,否则必然靠她兴旺家族。王元姬非常孝顺,嫁给司马昭之后,全心全意辅佐丈夫。她举止严谨,为后宫行为的典范;她还教子有方,辅佐儿子司马炎成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并且母子感情非常好。在王元姬去世后,丧礼已过,大臣对司马炎说可以除去丧服了,可是司马炎却说母亲对我有养育之恩,但是我却没有好好侍奉母亲,心中实在不忍心。于是就自己坚持守孝三年,三年都吃素食,感恩母亲的教诲,这在历朝历代皇族当中是非常难得的。不仅如此,司马炎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哀思,还追封母舅家的女性长辈为夫人,可见母子深情。

王元姬品德高尚,她身为皇太后,却生性节俭,从不奢靡,并且宽厚待人,和蔼可亲,她去世后,宫里很多人都怀念她的好处。

晋武帝司马炎的后妃有哪些?

1、杨艳(238年-274年8月25日),字琼芝,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晋武帝司马炎第一任皇后,曹魏通事郎杨炳之女。

自幼父母双亡,为舅舅赵俊所养,跟随继母段氏生活。聪明贤慧,善于书法,天生丽质,娴熟女红,嫁给了世子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即位,建立西晋。泰始二年(266年),杨艳受册为皇后,深得晋武帝宠幸,生下三子三女,包括晋惠帝司马衷。

泰始十年(274年),去世,时年三十七,陪葬于峻阳陵,谥号武元皇后。

2、晋武悼皇后杨芷(259年—292年),是西晋晋武帝的皇后,字季兰,小字男胤,东汉太尉杨震幼子杨奉的后裔,东汉末年东莱太守、蓩亭侯杨众的曾孙女, 西晋太傅杨骏与嫡妻庞氏之女,武元皇后杨艳堂妹。咸宁二年立为皇后,史称“婉嫕有妇德, 美映椒房”,得宠于晋武帝。生渤海殇王,早薨,之后再无生育。由于其父杨骏擅权引起皇后贾南风忌恨,贾南风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发动血腥政变,杀死杨骏,并唆使大臣上书状告杨芷谋反,让晋惠帝司马衷将其贬为庶人,押到金墉城居住,不久,杨芷便冻饿而死。

3、王媛姬,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为西晋晋武帝中才人,晋怀帝司马炽生母。一直到晋怀帝即位后才为生母追上尊号,称怀皇太后,祔葬文明皇后王元姬于崇阳陵。

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有哪些?

1、司马轨,字正则,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武帝司马炎长子,晋惠帝司马衷同母兄,母为武元皇后杨艳。

初拜骑都尉,二岁夭折。太康十年(289年),追封为毗陵王,谥号悼,以楚隐王司马玮之子司马仪为嗣。

2、晋惠帝司马衷(259年出生,306年逝世于长安),字正度,是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西晋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统治时间是从290年到306年。在他的统治期间发生了八王之乱,西晋走向灭亡。

泰始三年(267年)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即位,改元永熙。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在八王之乱中(301年正月)被赵王叔祖司马伦篡夺帝位,以之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后来司马伦病死,晋惠帝复位,又由诸王辗转挟持 ,形同傀儡 ,受尽凌辱。

光熙元年(306年)十一月十七日夜里,晋帝国皇帝司马衷惠帝在长安显阳殿因为吃了司马越毒饼而不幸驾崩,终年48岁,被安葬于太阳陵,他的弟弟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即位,改元永嘉。

3、司马柬(262年-291年10月23日),字弘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三子,晋惠帝司马衷同母弟,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宗室、诸侯王。

司马柬沉着聪明,有胆识器量,深受其父晋武帝的宠爱。泰始六年(270年),受封汝南王。咸宁三年(277年),改封南阳王,担任左将军、右军将军、散骑常侍。晋武帝特许他住在齐献王司马攸的府邸。

太康十年(289年),改封秦王,食邑八万户,在当时中原诸王中食邑最多。后改任镇西将军、西戎校尉。晋惠帝继位后,历任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录尚书事、大将军。杨骏-被诛杀后,司马柬深感不安,屡次请求返回封国,却被叔祖汝南王司马亮挽留在京城辅政,直到司马亮与司马玮先后被杀,时人才称司马柬有先见之明。

元康元年(291年),司马柬去世,享年三十岁,谥号献王,以齐献王司马攸的葬礼规格安葬。其侄司马郁袭封秦王,永宁元年(301年),司马郁与其父淮南王司马允被杀,改由另一个弟弟司马晏之子司马邺袭封秦王爵位。

4、司马玮(271-291年),字彦度,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西晋宗室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为审美人。

咸宁三年(277年),初封始平王,起家屯骑校尉。太康十年(289年),册封楚王,出任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晋惠帝继位,迁卫将军、北军中候、侍中、太子少傅。

元康元年(291年7月26日),得知太宰司马亮、太保卫瓘建议返回封国,带兵发动叛乱,兵败被杀,时年二十一岁,获赠骠骑将军,谥号为隐。

5、司马颖(279-306),字章度,司州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武帝司马炎第十六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的兄弟,晋愍帝司马邺的叔父。《晋书》卷59 列传第二十九中将他和另外7个宗室藩王合传,故有“八王”之称,成都王司马颖便是“八王之乱”其中一王。

太康十年(289)受封成都王。299年,由于结怨于贾谧,皇后贾南风下诏出为平北将军,镇守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301年,赵王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冏传檄讨逆。302年,齐王司马冏专权,河间王司马颙上表数其罪状,司马颖起兵响应。303年,与司马颙合谋攻长沙王司马乂。304年,司马越囚禁司马乂,向颖、颙联军投降。

司马颖除去朝中的司马乂后,增封二十郡,拜丞相,又立为皇太弟。这时期的成都王司马颖达到了他的权利顶峰。八月,王浚与司马腾讨伐司马颖,司马颖等挟惠帝奔洛阳。十二月,司马颙废皇太弟颖,遣送回藩。306年九月,顿丘太守冯嵩执成都王颖及二子,送邺,范阳王司马虓不忍杀而幽之。十月,司马虓暴毙。虓长史刘舆矫诏赐死颖及二子。时年28岁。

6、司马晏(281年-311年),字平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三子,晋惠帝司马衷、晋怀帝司马炽的异母兄弟,晋愍帝司马邺的父亲。母李夫人,西晋宗室,晋怀帝时期重臣。

太康十年(289年),受封吴王。历任射声校尉、后军将军。永康元年(300年),因同母兄淮南王司马允讨伐赵王司马伦被杀事件牵连,贬为宾徒县王。后改封代王,不久复封吴王,升任上军大将军、侍中。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担任大将军、太尉,后因视力不佳、风疾等病无法上朝。永嘉五年(311年),汉赵军队攻入洛阳,司马晏与众多宗室一同遇害,时年三十一岁。其子司马邺即位后,追谥敬王(一作孝王),追赠太保。

7、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年)307年—313年在位7年。

晋怀帝司马炽(284年-313年3月14日),字丰度,晋武帝司马炎第二十五子 ,晋惠帝司马衷异母弟,母王媛姬,西晋第三位皇帝,公元307年-311年在位。初封豫章王,惠帝在位期间,被立为皇太弟。司马越毒死惠帝后,司马炽被扶植为帝,改年号为“永嘉”。在此期间,五胡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是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四月王衍与石勒战于宁平城,晋军全军覆没。六月,匈奴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313年,晋怀帝被刘聪用毒酒毒杀,享年30岁。

扩展资料:中国朝代之晋朝的简介

晋朝(265—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灭西晋,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汉代以前,政治主权完全在华夏族,汉代以后,政治主权不全在华夏族,边疆民族带来的草原游牧文化也融于中原文化。时天下大乱,士族文人多不以道义为重,儒学中衰。旷达之士,目击衰乱,不甘隐避,则托为放逸,遂开清谈之风。晋室之兴,世乱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风。玄学与印度东传之佛教交汇,中国文化逐渐转变为儒释道融合之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