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美集 > 杂谈 > 正文

​武则天墓为何千年来无人敢挖

2025-02-14 15:56 来源:云美集 点击:

武则天墓为何千年来无人敢挖

历史上有很多帝王、名人的陵墓都曾被摧毁性地挖掘或盗过,真正未被发现的古代陵墓或许早已百不存一。

但是我国古代有一位皇帝的陵墓却在多次被挖掘、偷盗、炮轰中安然留存下来,这就是三大帝王陵之一的乾陵——武则天墓。

凿山建穴的乾陵里同时埋葬了两位皇帝,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这也是史上第一无二的,被誉为“唐陵之冠”。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历经23年才基本完工。当时,正值盛唐,国库充盈。乾陵里面的珍贵文物数不胜数,在埋葬唐高宗时,随葬品的价值就占了全国财政收入的1/3。武则天驾崩后,全国1/3的珍宝又被带进了乾陵。

唐高宗去世时,曾对武则天发出遗愿:“得还长安,死亦无恨。”于是,武则天决定在长安给唐高宗选择寝陵。很快,朝廷派出了几位名扬天下的方士,动身前往黄河地区,选取吉祥宝地,后来被袁天罡找到此处。

历经千年,被盗墓贼光顾过无数次、被军阀炮轰,现在 却依然是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的陵墓,这又是为何呢?这座陵墓又是怎样恪尽职守守护它的主人呢?

第一个便是唐朝末年的黄巢,他攻进长安后,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由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至今仍有迹可循。但是,他挖错了方向,由此乾陵躲过一劫。

五代时期最大的盗墓贼温韬也曾企图挖掘乾陵,不料连续三次上山均风大作、电闪雷鸣,但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不敢再继续挖下去,乾陵逃过第二劫。

到了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孙连仲由于缺乏军费也打上了乾陵的主意,带领一个团,用军事演习做幌子,用炸药炸开墓道旁的三层竖立石条,却始终没找到墓道口。后来,当士兵们准备挖掘时,忽然雷雨大作,数日不歇。军中一时传言四起,孙连仲匆匆率部离开了乾陵。

乾陵的构造:

乾陵位于咸阳市境内的梁山上面,格局模仿西京长安设计,分内城、外城、宫城、是一座有系统规划的陵墓。

1960年2月,陕西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开始发掘乾陵,据记录,这条墓道长约63.1米,宽约3.9米,为类似于台阶的斜坡形,由石条堆砌共39层。每根石条都有2吨重,而且在石条的两头分别都有一个凹槽,凹槽上都卡了一个约100公斤重的铁栓板,这样石条就能牢牢的固定住,而且缝隙处还用锡铁汁进行了浇灌,形成了一个牢牢的整体,所以想从墓道口进去难度非常之高。

《旧唐书》中记载“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可见书中记载与实际挖掘情况一模一样。

乾陵的前面的中轴线被叫做司马道,南北长达4.9千米,司马道的两边竖立着许多高大的石像和石碑,同时这些石像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中最大的石刻群。陵园内城共有四个门,东边为青龙门,西边为白虎门,南为朱雀门,北为玄武门。

朱雀门外竖立着61个没有脑袋的石像,被称为“六十一藩臣”,至于为什么没有脑袋,原因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清朝末年八国联军看到这么多外国使臣恭敬地站在中国皇帝墓前,感觉非常耻辱,于是便把脑袋砸掉。也有人认为是被盗,盗墓贼想偷走石像,无奈太重,只好把脑袋敲掉带走,总之众说纷纭,但没有确切史料记载。

多年来,乾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便陪葬在乾陵,也有人认为乾陵内的宝藏早已被洗劫一空,只剩一座空墓......种种疑问给世人留下了 无数的猜想,或许它的谜底唯有打开乾陵地宫,才能大白于天下。

感谢阅读 ,记得点赞关注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