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美集 > 杂谈 > 正文

​美国次贷危机

2024-09-01 02:24 来源:云美集 点击:

美国次贷危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

抵押市场上的金融创新

21世纪初,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次级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提供了便利,推动了次级抵押支持证券市场的爆炸式增长。而其中,金融工程创造了结构化信用产品,从而吸引具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债券担保证券(CDO)。

抵押市场上的代理问题

代理问题的严重化离不开信用违约互换(CDS)。CDS的作用是将某种风险资产的违约风险从合同买方(信用风险资产的投资者)转移到合同卖方(信用风险保险提供者)。

对上述两个原因进行了简单介绍,次贷危机的发生是次级贷款不断证券化的结果。其中包括大量个性化的CDO、CDS等。在杠杆作用下,基于1万多亿美元的次级贷款,创造出了超过2万亿的次级债(MBS)并进一步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CDO和60多万亿美元的CDS。巨量的CDO、CDS对房价处于极其敏感的临界点上,一旦房价发生波动,就必然产生一系列连锁和放大反应,从而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亏损。2006年以前,美国房地产行业形势好、房价不断上涨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繁荣。即使次级抵押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然而,2006年后,房地产行业形势走低、房价下跌,再加上美国开始加息导致贷款人的还款压力迅速增大,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根据2007年03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银行协会公布的调查报告,受利率不断上升、美国住

房价格上涨步伐明显放缓以及个别市场中房价大跌影响,美国2006年第四季度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度上升。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先是导致经营次贷业务的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紧跟着次贷损失产生链条式反应,CDO、CDS等衍生证券随后开始跌价,导致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由于美元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国次债及其衍生品形成了全球性的市场,持有者遍及全世界,再加上美国大型金融机构也往往发展为跨国公司。因此,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金融动荡使各国股市、债市、汇市及各类相关衍生品市场等产生联动,金融风暴迅速席卷全球。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公司的轰然倒塌,标志着美国次贷危机上升为金融危机。

信用评级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作用

在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链条中,由于各参与主体的利益冲突以及市场机制的非完善性等原因,信息不对称必然存在,相对于一般的资产证券化,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更为严重。

1.借款人与个人信用公司、贷款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信用担保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次级抵押借款人通常是那些信用评分低、违约率较高的客户群。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次级贷款审贷程序的标准较为宽松,借款人为通过各种手段“粉饰”自己以获得相应的信用评分及担保;而个人信用公司、贷款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等信用担保机构会出于自身利北收益益的考虑,以求招揽更多的业务对借款人的评分并不非常到位。因而,在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第一个环节 ,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次贷危机中信用风险的产生。

2.借款人与贷款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次级抵押贷款中,个人向贷款机构申请贷款时,贷款人基于自己的偿还能力,必然会尽可能地提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尽量少提或不提不利信息或不确定因素;而放贷机构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客户群,一方面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贷款条件审核时,对借款人的申请材料信息不可能全面准备判断;另一方面会由于工作人员重业务轻质量的思想而违规操作导致信息不对贷款机构所掌握,从而为次贷危机埋下了种子。

3.贷款机构与特殊目的机构(SPV)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特殊目的机构(SPV)通过从贷款机构购买贷款,以促进商业银行、储贷银行等的资金流动,把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发放给普通的投资者。贷款机构在把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给SPV的过程中,贷款机构可能优化贷组合,SPV不可能全面掌握贷款信息,贷款信息不能顺利传递给SPV,此种信息不对称使得贷款风险进华步提高。

4.特殊目的机构(SPV)与信用评级公司、信用增级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特殊目的机构(SPV)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通过超额担保等信用增级手段对基础资产进行信用增级聘请信用,评级公司对信用增级后的资产进行信用评级;其中SPV为了更高的利润追求,不断将抵押贷款证券化,推出更多的衍生产品,信用评级公司、增级公司在对产品的评级、增级过程中,对这样经过层层包裹的产品无法作出本质性的判断,因而其评级、增级结果必然会偏离其实际结果;而这样的评级结果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和判断。

5.信用评级公司、信用增级公司与广大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重要一环就是实施信用增级和信用评级,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并降低发行成本。对于典型的投资者而言,其判断风险不是靠主观形成的可能性,收益的概率分布,而是依据信用增级后的投资机构对于证券的信用评级。

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

美国次贷危机下,美国货币政策由紧到松,2000年年末美国发生了互联网泡沫破灭事件,2001年 发生“911 危机”,这些事件导致了股票市场的暴跌与企业减少了在市场的投资行为。小布什政府为了缓解衰退现象,美联储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小布什政府大力支持房地产业的发展,前美储联主席格林斯潘出于刺激本国经济增长的目的实行连续降息政策,至2003年6月为止,联邦基金利率已经过连续 13次的降息,从6.5%降至1%,达到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同时,住房抵押贷款的利率也同期下调,30年期限的按揭 贷款利率从2000年年末的8.1%下降至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年末的7%下降至2003年的3.8%。在这一系列操作下,美国经济环境也取得了重大改善,但其背后也埋下了不可控制的后果。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美国民众以及美国本土企业选择从银行拿出大量货币进行消费以及投资,低廉的劳动力以及土地成本,使得大量资本向房地产产业进军,房地产产业展现出一片繁华,金融泡沫也随即产生,不断累积。通过查询数据,截止2003年截至2003年,美国房贷市场2/3以上的贷款为优质贷款,但到2006年,美国发放的次贷达到了 6000 亿美元,占当年美国发放房贷总额的21%,而优质贷款的比 例降到36%;到2006年年底,美国未偿还的次贷额达 1.5 万亿美元,占全美未偿还房贷总额的 15%。过度宽松的房贷政策导致了美国次贷规模迅速膨胀,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其次,美国放贷机构放宽了贷款标准,忽略了正常的风险评级,大大降低贷款标准,放贷机构甚至帮助贷款人弄虚作假,即使连首付都无法支付,放贷机构也会想方设法帮助其获得贷款,漠视放贷风险,然而,同时,由于货币政策发生急剧变化联邦基金利率的上升也带动大部分抵押贷款利率的提高,大大增加了人们的还款压力,然而房价却在不断下跌,这给已经形成巨大泡沫的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压力,随时有崩塌的可能性。

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

美国金融监管机构的严重失责也是次贷危机一个重要的因素,金融商品具有风险负担性,所有金融商品都兼具收益与风险,而一般民众对收益敏感,对风险呆滞,除此之外资本具有投机性,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金融系统的稳定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好比十字路口的交警,对于经济平稳发展至关重要,是金融市场理性和健康发展的保障。易纲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过度相信评级公司”,“金融监管当局实际上应该从宏观政策的角度及时发现风险,没有及时向市场提出足够的 警示”。易纲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强调了政府监管金融的必要性,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分散缺位,正是次贷危机形成的关键原因。在美国次贷危机下,。然而在美利坚自由主义的主导下,美国监管当局过于相信市场的力量,一直采取放松监管的政策,对金融创新的滥用听之任之,最终导致风险的积累。其中部分次级贷款行为虽然依法受美联储监管,但美联储未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前者主要源于危机爆发之前美国金融监管权力呈现的高度分散状况,政府金融监管政策的分散缺位,助长了次级抵押贷款的疯狂增加,从而引起风险快速积累,最终催生了2007年的次贷危机。此外,美国抵押贷款风险于2007年2月逐渐开始显露,此后愈演愈烈,但作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未有效识别风险,在危机爆发后仍未充分重视,一直到爆发后长达半年后且其他国家央行开始干预后才采取措施,监管政策完全处于挂名状态,没有起到相应的职责。

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基金、退休基金等),这些机构参与证券化的资产转换过程。美国影子银行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为了应对脱媒型信用危机,政府放松金融监管,市场激烈的竞争形成金融创新潮,影子银行在此背景下产生。影子银行作为中介把储蓄引导到投资中。在证券化的过程中,影子银行体系有利可图,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金融机构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收取贷款组合的利息和本金,支付给证券持有者。影子银行体系的关键脆弱点是短期债务,主要是回购协议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其中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持有商业票据的大部分,然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是金融中介机构发行的,将抵押贷款等打包出售给投资者,而其中房贷打包成抵押支持证券占据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的绝大部分,而货币市场共同基金与金融体系的其他部分紧密相连,因此,2008年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高风险投资击垮了整个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行业,从而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助推了金融危机。

二、次贷危机的扩散蔓延分为四部曲。

(一)次级贷款违约率上升,房地产市场价格泡沫走向破灭,贷款质量恶化——信息不对称。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这样信用风险就会产生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雷曼不清楚这些人的信用如何,导致了雷曼承受着巨大的信用风险。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二)大型金融机构尽力控制资产流动性恶化,此时资产质量可控。

大量的违约事件发生,直到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债危机大爆发。危机前,美国交易商银行将经纪客户账户集中形成资金池,通常以客户资产为抵押向其他客户提供融资。当交易商银行的偿债能力及流动性受质疑时,一方面,大宗经纪客户转移账户中的质押品,提取账户中的资金,导致交易商银行可质押的金融资产减少,面对客户挤兑压力增加;另一方面,交易对手拒绝更新回购协议或降低折扣率,交易商银行筹资渠道和能力受限。2007年6月,贝尔斯登向旗下亏损严重的高等级结构化信用基金注资35亿美元,随后几个月,汇丰银行主动将350亿美元的SIV(以次级贷款为底层资产的结构化短期融资工具)纳入表内。因此大面积的次级贷款质量恶化首先沉重打击次贷按揭发放机构,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2007年4月破产。

(三)市场信任瓦解,流动性枯竭,金融机构无力面对偿付压力,危机进一步蔓延。

交易商银行交易业务敞口大,流动性危机效应易扩散。大型交易商和众多交易商及基金等机构联系紧密,来往业务联系复杂,交易产品种类繁复。交易商银行交易业务敞口大,流动性危机效应易扩散。大型交易商和众多交易商及基金等机构联系紧密,来往业务联系复杂,交易产品种类繁复。2007年7月穆迪和标普首次下调了数百只RMBS和CDO评级,成为直接引发金融危机的标志事件。设计精巧复杂的衍生产品逐步暴露出潜在风险,市场长久以来信任崩塌,交易商银行无法再掩盖资产的高风险性,从而产生恐慌,质疑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和偿债能力。

(四)经济全球化形成全球经济危机的“桥梁论”。

这种观点的实质是 外部条件论,认为经济全球化活动使美国金融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金融活动全球自由化使美国金融危机向发达国家扩散。全球经济活动依赖性增强使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漫延。美国在全球几大经济体的出口市场中占据很高比例。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大幅下滑,导致经济增速下降。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例,由于受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拖累,该公司旗下两只基金近来倒闭,导致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此外,法国巴黎银行9日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这三只基金的市值已从7月27日的20.75亿欧元缩水至8月7日的15.93亿欧元。

总结:次贷危机中,资产的流动性是关键,流动性枯竭最终压垮金融机构。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政策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对全球经济影响颇为深远。研究发现,美国货币政策由松变紧、次级抵押贷款放贷过度、过度的金融创新与监管缺失都是导致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都有可能对世界经济带来深重影响。中国要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从次贷危机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下面结合目前中国的国情提出几点政策启示。

1、金融业

①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要意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市场不是万能的,监管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次美国次级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金融体系中的多个环节都存在着监管缺失。

随着各国金融市场融合性增强,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也很重要。一方面要注意监管边界问题,防止重复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间监管标准的统一性。监管标准不同,会导致市场中出现监管套利的行为。我国的银行、保险、证券的监管标准正在逐步向国际看齐。目前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和货币政策当局大部分情况都是区分开来,所以,我国除了注意与别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外,金融监管方面信息的沟通,监管机构和央行之间的合作等方面都很重要。

②对我国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风险的启示

投行在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中也降低了承销或担保门槛,并积极在二级市场推销中把风险扩大到更广范围。借贷者则在收入水平不高、信誉差的前提下,购买了实际无力承担的房产,为如今的“倒债"埋下伏笔。对我国而言,必须认真考虑如何更好地。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启示我们,在我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这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我国金融企业“走出去”是大势所趋,但是“走出去”一定要注意,不能盲目地搞粗放型扩张。

③对我国金融机构要审慎经营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中首当其冲遭遇打击的就是银行业,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特别应该关注的问题。在房地产市场整体上升的时期,住房抵押贷款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优质资产,贷款收益率相对较高、违约率较低、一旦出现违约还可以通过拍卖抵押房地产获得补偿。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事实上,本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源头就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机构在市场繁荣时期放松了贷款条件,推出了前松后紧的贷款产品。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由于房价的不断上涨而忽视了住房贷款的第还款来源,也就是贷款人自身的偿付能力。贷款公司和银行为了营销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包括所谓的“零首付”“零文件”贷款等,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行为都是不审慎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应该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适度提高贷款首付的比率,杜绝出现零首付的现象。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所以,我国金融机构应从中吸取教训,要充分任认识到审慎经营的重要性。

2、房贷市场

在我国,眼下楼市过热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房地产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发展得非常快,各大银行从现在开始应该高度重视并相应提高放贷过程中的信用审查。如若市场信心一旦丧失,泡沫顷刻间破裂,房价迅速下跌,必将殃及整个金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对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准备可能是不足的,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又相对较低,这些使得商业银行一旦被暴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违约风险面前时,其应对的能力就可能会相当脆弱。由于我国的房地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一旦房地产抵押贷款风险暴露,这又会对房地产市场、乃至整个宏观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相对低利率、房地产市场空前繁荣仿佛美国三年前的影子,专家提醒防止我国房贷市场爆发大规模信用危机。

3、资本市场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全球金融市场发生动荡,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次贷危机不但加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也使得中国资本市场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与考验。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正确引导,合理进行资产证券化,稳健推进金融创新,且资本市场的监管要与时俱进,加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联系。

4.经济周期

在探讨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启示时,许多学者都关注到了经济周期的问题。在次贷风波爆发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在高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平台.上运行了5年多,有关美国房市“高烧不退”的话题更是持续数年。把目光转至国内,主要城市房价环比上扬数字也是引人关注。至少从表面上,我国与美国房市降温前的经济图景存在一定相似性。基于这样一种考虑,要警惕为应对经济周期而制订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某个特定市场造成的冲击。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当前我国面临着通货膨胀加速的情况,如果央行为了遏制通胀压力而采取大幅提高人民币贷款利率的对策,那么就应该警惕两方面影响:第一是贷款收紧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这可能造成开发商资金断裂;第二是还款压力提高对抵押贷款申请者的影响,可能造成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而这两方面的影响都最终会汇集到商业银行系统,造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作为抵押品的房地产价值下降,最终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甚至生存能力。

5.宏观调控

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同样也给我国宏观调控提出了启示。

第一,有必要把资产价格纳入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监测对象。因为一旦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或者其他渠道最终影响到总需求或总供给,就会对通货膨胀率产生影响。

第二,进行宏观调控时必须综合考虑调控政策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住房市场开始大幅降温,房价持续走低,大批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

第三,政府不要轻易对危机提供救援。危机是对盲目投资和盲目多元化行为的惩罚,如果政府对这种行为提供救援,将会导致道德风险的滋生。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科学的发展道路应该是倾向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在宏观调控方面,地方和中央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应该互相协调,增加社会公共品的投资,减少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干预;与此同时,深入市场化改革,通过征收资源税、调整出口退税、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调整行业部署以及发展资本市场等手段实现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