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美集 > 杂谈 > 正文

​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带去的60万将士在台怎样安置,现今生活如何?

2024-10-17 09:59 来源:云美集 点击:

国民党退居台湾后,带去的60万将士在台怎样安置,现今生活如何?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国共内战结束后,蒋介石率领近200万的国民党残兵撤往台湾。这些残兵包括被抓来的壮丁和追随蒋介石逃难的人们。

在撤退前,蒋介石动员士兵前往台湾时,说过这么一句话:“战士们,我们国民党一定会返回大陆的,这只是暂时的。”

这句话让许多士兵误以为只是暂时的离别,并未意识到真正的情况。然而,在渡海后,这些士兵才发现自己来到了陌生的地方。

他们面对着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没有资源傍身,也没有能力迅速地在台湾社会找到合适的位置。

此外,由于国民党的士兵主要来自外省,本地居民对他们产生了排斥情绪,使得整个社会处于紧张状态。那么这些60万的士兵最终结局是怎么样呢?如今又是怎么样?

战争遗留问题:国民党士兵在台湾的命运

随着国共内战的结束,国民党从大陆撤退,将近60万名国军士兵跟随蒋介石来到了台湾。从年轻气盛的小伙到皱纹满脸的老人,大概有50万左右都没能回到故乡。

这场历经惨烈的内战让国民党的兵源不足,为保证反攻大陆的顺利,张其昀的建议下,蒋介石劝说这些士兵一同前往台湾。

三大战役后,这些士兵大都为年轻男子,缺少分辨力,就直接相信了蒋介石的话。

60万国军士兵撤回台湾时,尽管面对数量庞大的青壮士兵,但在国民党老兵心中,他们只是想快点回家。

此时地狭人稠的问题开始凸显,仅来自山东、浙江、江苏、广东和福建这五个省份的士兵就占了总人数的89%。

这些士兵从踏上台湾省的那一刻起,就被定义为“外省人”,身份上的限制持续存在。因此,在台湾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始终有着难以逾越的差异。

1947年2月27日,一名国民党警员与商贩在台湾大街上发生争执,吸引了围观群众的目光。

随着情况的进一步发展,人群围得越来越多,警员和商贩都不肯让步,因此导致了局面的恶化,渐渐地,更多的围观群众加入了同声的谴责,并且指责警员用暴力对待商贩。

当时的台湾民众已经对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和行政机构表示不满,此次事件成为了引爆一系列抗议活动的导火索。

抗议活动最终演变成激烈的打斗,一旁的人见此情形,也纷纷加入进来,这时警员呼叫了支援。

但抗议事件规模越来越大,因而外部赶来的警员也挤不进去,为了抽出身来,一位警员把身体硬向前推,但手里的枪却被挤压,发生了走火,一位围观群众应声倒地,当场死亡。

这个事件又引起了更多的注意和抗议,民众开始聚集在街头,表达对警察行为的不满和愤怒。

随着时间的推移,抗议活动变得越来越激烈。当时,台湾的警察和军人开始对示威者进行镇压,尽管他们身上没有任何武器或暴力行为。

在镇压过程中,很多人遭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或死亡,其中包括无辜的平民和学生。

“二二八事件”的爆发引起了台湾本地和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他们要求国民党政府负责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改善台湾的人民生活,并承认并尊重台湾的民主权利和自治权利。

然而,国民党政府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反而加强了镇压活动,导致更多的人受害。这也进一步将反抗的情绪推向了高潮。

1949年蒋介石率领大部队前往台湾时,尽管他曾派军队平息了当地人民的抗议,但台湾本地居民对他心中的不满仍未消弭。

然而,面对蒋介石强大的军事实力,这些人只得将情绪深埋心底,在国共内战进入了最后阶段的时候,国民党政府实行大规模的征兵政策,以支持其在战场上的作战。

与此同时,一些未成年的孩子也被迫参军。其中,未满14岁的姜思章就是这样一位孩子,他来自山东的一个小村庄。

某天,一个从外面闯进村子的征兵队,将他带走参加了国民党的军队。在国民党的军队中,他被迫踏上了一条艰苦未知的道路,孤苦无依,甚至没有处合适的地方生存。

在国民党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里的环境,于是在同蒋介石回到台湾时。

1950年他决定逃离部队。他潜逃了数条街巷,趁着黑夜,他独自一人向家的方向奔跑。在途中,他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包括食物、水源、避难所等问题。

无奈他只能再一次回到军队,而过了一段时间后,他打听到想回到大陆需要到军营去申请回家的手续,姜思章闻言,立刻前往办理。

然而,在前往军营的途中,工作人员却告知他错过了办事的时间。最后,他只得向班长申请。

但是,班长却给了他一遍遍重复的“再等等”,并未给出实际的回复理由,之后国民党又查到了他潜逃的证据,于是将他判了三年刑期。

退役的军人在台湾的就业困境与心理压力

此事1950年代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随后台湾政府为了加强监管,也为了召集更多的民兵,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度,但这给退伍官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许多退伍官兵由于长期的从军经历和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导致在工作和就业上存在明显的劣势。

军队内部的组织体系不同于民间社会,官兵们往往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退伍官兵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失业和低收入。

由于台湾当时仍处于经济转型期,就业岗位数量有限,因此退役军人们很难找到好的工作。

退伍官兵经常面临来自国内外的骚扰和歧视。在多数人眼里,从军的士兵都被视为不学无术、没有文化的底层群体。

退役后,许多官兵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遭受了公司招聘战、公务员招聘考试等领域的歧视,尤其是在金融、财会等专业领域。

另外,许多退伍官兵长期的服役也让他们经常感到焦虑、压抑、孤独和失落感。缺乏心理干预和治疗方案,许多官兵找不到合适的途径来处理自己内心的困惑和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台湾当局于1954年11月成立了“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即“退辅会”。

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为退伍官兵提供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生活。

同时,“退辅会”还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和机构优先招收退伍官兵,并为他们提供创业扶持政策,这个会也是蒋经国一手操办的。

不止如此,台湾当局在蒋经国的推动下,于1956年6月6日在台北兴建了“荣民总医院”,该医院于1959年11月1日正式建成并开始运营。

后来逐渐成为台湾人民主要看病的场所,蒋介石和蒋经国等一众的高官,在晚年都曾来这里就医,与台大医院和三军总医院等先进医疗技术的医院并列。

对于一些退役军人,国民党定下了建立宜兰三星农场和花莲寿丰农场等多个农产品种植基地的目标。

在蒋经国的带领下,许多退伍军人为了更好的就业,加入到了“农场”和“桥梁”建设中,并最终完成了目标。

为了方便这些退役军人居住和生活,他们开始搭建简易房屋,这些房屋被称为“眷舍”,并由个人或团体出资修建,其中不少的建设费用来自于“退辅会”的支持。

这些“眷舍”主要是由退役军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因此风格各异,有的是木质结构,有的是钢铁结构,还有的是砖石结构。

在“眷舍”建设过程中,士兵们一般按照省籍编队在一起,因此老乡们一般会选择将房子建在一起,久而久之形成了大的村落,这些村落被称为“眷村”。

这些“眷村”成为了退役军人的居住地,他们在这里相互扶持,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庭。

根据后来的报道,“眷村”内的简易房屋被逐渐改造和拆除,在原址上又兴建了更加高档、现代化的居住区,这些居住区被称为“荣民新村”。

在此期间,上万名退役军人也奋力修建起了中横公路。这条公路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的发展,还让很多退役军人有了新的生计的机会。

退役老兵军的返乡之路:遗憾与困境

在公路沿线,也有很多退役军人依附此种植水果和蔬菜来谋生,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蔬果生产基地。

然而,在工程结束后,却有几百名退伍兵因此而伤亡。在这些牺牲者的家庭中,许多人依旧面临着经济压力。

大多数人依旧挣扎在生存线上,整日为了填饱肚子而忧愁。

到了八十年代,两岸关系开始有所改善,但是台湾方面虽然声称允许两岸进行文化交流、探亲旅游等,实际上并没有付诸于实践。

随后的1987年4月,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成立了,会长何文德也是一位非常热心于荣民返乡事业的人。

他经常和战友们走上街头,举着“让我回家吧”、“你想念故乡吗”等横幅,向社会呼吁关注退役军人的返乡问题。

在他们印发的传单中,能够看到这样的话:“我们只求:如果父母活着,让我们回去敬上一杯茶;如果父母不在,请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

在这种情况下,何文德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向政府施压,争取退役军人回到家乡的权利。

受此影响,许多老兵开始向当局请愿,希望能够回到大陆探亲。在巨大的舆论面前,蒋经国最终做出了回应,允许老兵回到大陆探亲。

1987年末,第一批退役军人开始前往大陆探亲。在当年,蒋介石曾作出承诺,表示一定会带退役军人回到大陆。

然而,他依然沉迷于反攻大陆的愿景,于是这份承诺却没有兑现。最终,蒋介石也一直呆在台湾岛上,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然而,在庞大的人口流动中,只有少数老兵能够成功返回家乡。

据统计,大约只有4000多人能够成功回到自己的故乡,而其他的50多万老兵则大多数都过着十分悲惨的生活。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社会资源,很难在台湾适应新生活。

还有一些老兵却没有抢到返回大陆的受签,甚至连结婚的钱都没有,只能孤单地过一辈子。到了老了的时候,他们无儿无女,没有任何亲戚朋友,面临着无人养老的困境。

这些老兵中的许多人年事已高,或者已经去世,但他们依旧远离家乡。对于他们来说,跟随蒋介石来到台湾也许是他们最后悔的事情之一。

这些老兵不仅失去了家园,还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在台湾,他们常被视作外来者,受到各种歧视和排斥。

他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无法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帮助。即便如今台湾已经开始为这些老兵提供支持和照顾,但无法改变他们过去几十年的经历和遭遇。

在当时很长一段时间里当局都没有太多的关注这些老兵的处境和感受。直到后来,才修建了荣民之家,为那些无人养老的老兵提供了一个安身之所。

这些荣民之家不仅提供居住条件,还为老兵们提供了医疗、护理等服务,让他们在晚年得到更好的照顾和关怀。

虽然台湾当局为这些官兵组建了眷村,但这些眷村简陋不堪,像是故去的家属宿舍。渐渐地,这些眷村成为了贫民窟,里面生活着一大批因为各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人们。

到了现在,台湾依旧拥有九百多个眷村,虽然老兵数量越来越少,有些地方已经被改建另作他用。

对于那些曾经经历沙场的老兵来说,他们失去了家园、文化和身份认同,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挽回的遗憾。

最后,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由“墨妤书香”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