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美集 > 杂谈 > 正文

​沪剧界历史上,沪剧名家邵滨孙有哪些故事?

2024-10-21 22:39 来源:云美集 点击:

沪剧界历史上,沪剧名家邵滨孙有哪些故事?

邵滨孙先生,沪剧邵派的创始人、沪剧名家、沪剧院的“邵老牌”、有名沪剧表演艺术家、沪剧泰斗、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邵老牌”。

上海,这个藏龙卧虎、争奇斗艳的地方出过多少名家、多少高人,就拿艺术来讲,哪一个时代不是流派纷呈、高手如云。大凡本世纪中国艺坛上出现过的诸种流派,在上海这个地方无不能找到它的代表人物、掌门好手。就拿地方戏来说吧,猛一打眼,你还觉得它不算什么,可一旦走了进去,却原来别有机关,比如沪剧吧,土生土长,却带着当时差不多一个世纪上海滩文明进程的深深标记。

他叫邵滨孙,原名邵念慈,江苏省太仓县人。17岁他投拜邵文滨先生的徒弟筱文滨为师,学唱申曲,故而艺名就叫“邵滨孙”。30年代的申曲它还没有摆脱说唱艺术的痕迹,所以说,他是看不太起申曲的,因为觉得它一、文不像文,武不像武,不像京剧那样有一套程式;第二,又不如文明戏,内容不丰富,没有一点时代感,所以他投身沪剧事业开始就觉得这两点是他的遗憾,自己一定要完成改变这两点,是自己的历史使命。

年轻的邵滨孙开始悉心学习文派唱腔的真谛,但又不仅仅满足于此,凭着刻苦钻研、不断探求的精神,在不到两年的学艺时间里就挑起主演的重任。他曾自言,因为爱事业,就对舞台产生了感情,自己的一生,就希望创造角色、搬上舞台,乐此不倦。他觉得年轻的时候,戏瘾是特别大啊,譬如说演《珍珠塔》他演过方卿,还要演陈御史,还要演王本,有时候呢还要演势利的姑母以及白云庵见娘的方老太太,所以呢,他觉得演戏真是高兴。又比方说当时演《白艳冰雪地产子》,他就在剧中扮演了一个小书童叫唐寿,他年纪轻,有一些嗲声嗲气,当时邵滨孙他就把文派唱腔化为童性唱腔,一曲“唐寿哭少爷”确实是一时轰动了上海滩。他,那个时候一天只做两件事,一个是演戏,另外一个他非常喜欢看戏。当年作为“沪剧王子”,又是申曲界的“知识分子"、“小秀才”,邵滨孙第一个把电影、话剧搬上了沪剧舞台,他将美国电影《天长地久》改编为沪剧《再世孽劫》。他将阮玲玉主演的《情天血泪》改编为适合舞台演出的同名沪剧。他在沪剧界第一个集编、导、演于一身,对沪剧表演形式进行了革新,为沪剧编演现代戏开了先河。

他讲他认真看戏,看什么戏呢,话剧,还有电影。看戏的目的,就是为了演戏。当时他们沪剧专演时装戏,老百姓就叫它“西装旗袍戏”,因为剧中就是穿西装和旗袍,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风潮、也贴近生活,他和石筱英主演的《叛逆的女性》就是一例,是受到了新文艺工作者的启发。

邵滨孙热衷于演现代戏,其实是热衷于沪剧艺术的改革,他认为沪剧编演现代戏、表现现代生活,正是这个剧种所要突出的艺术个性。于(与)此同此,他还觉得当时的沪剧表演形式太过简陋,还缺少对生活的艺术化提纯,因而他常常观摩,借鉴兄弟剧种,尤其青睐京剧,他所创造的邵派,包括唱腔和表演都与京剧麒派艺术有很多共同之处。四十年代在沪剧界他被称为“小麒麟童”。邵滨孙他从小就酷爱京剧艺术,因此,在业余时间经常参加“秋社"票房活动,还结识了像林树森啊、小三麻子啊、高百岁啊、黄桂秋啊、李万春、李少春等名家一道切磋艺术,他时常求教于他们。他一生最崇拜景仰是周信芳先生的表演艺术,有一个阶段他几乎把麒派的代表作《董小宛》、《香妃恨》都搬上了沪剧的舞台。在1943年的夏天,终于在高百岁大师兄的引荐之下,正式投拜在周信芳先生的门下,作为一个子弟,就成为了沪剧界唯一的麒门弟子。

一个方面邵先生喜欢编演现代戏,另一个方面,他又迷恋于学习京剧艺术,这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便使他有了轰动一时的《秋海棠》。秦瘦鸥先生的著名小说《秋海棠》刚一发表,他就被以京剧艺人为主人公的作品所吸引了,就先于张伐、石挥的话剧之前自编丶自导、自演了沪剧《秋海棠》。当时《秋海棠》在上海市区最热闹的四马路口“大中华剧场”公演,真是门庭若市,盛况空前啊。

解放后,邵滨孙以一位人民艺术家的身份更为意气奋发、精力充沛地投入到新的艺术创作中去,先后编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大雷雨》等一批优秀剧目。记得解放初50年,他被上海戏曲界推荐为到北京去开全国第一次戏曲工作会议的代表,非常高兴,在开会期间,突然接到上海各个剧场长途电话和电报,催促他回上海演出,原来、在赴京之前就已经公演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当时,真是受到了广大群众热烈欢迎,越演越顺、欲罢不能。

就像三、四十年代开创现代戏顺应时代要求一样,邵滨孙在进入新时代后仍孜孜以求地开拓创新、不断进取。五十年代,他在《翠岗红旗》、《金黛莱》中扮演了解放军指战员的形象,可是在《母亲》中扮演了一个国民党军统文化特务陈冬生,努力改变戏剧舞台上演反面人物脸谱化的倾向,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赞扬。

早在五十年代,当时年富力强并且声名正如日中天的邵滨孙就开始了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还心甘情愿地演反派、扶新人,在这过程中,他仍然佳作迭出、彩声不断。六十年代初,邵滨孙在《芦荡火种》中成功地塑造了刁钻阴险的国民党教官刁德一这个反面形象,一段“智斗”更是处理得令人拍案叫绝。

在《母亲》之后,他又在《战士在故乡》当中扮演了双目失明、身残志不残的复员军人张伟民;又在《星星之火》中扮演工人领袖刘英刘大哥,值得欣慰的是《星星之火》被专家们一致认为是沪剧《罗汉钱》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拍成了电影在全国公映。

今天我们讲薪火传递,课徒授艺,不仅在技巧上面帮助培养青年一代,最要紧的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位置,要明白自己的历史使命,更重要的是敬业精神的价值。